近日,,我院昆蟲系統(tǒng)學與多樣性團隊在半翅目昆蟲與共生菌協(xié)同進化方面取得新的研究進展,,研究結(jié)果以“Symbionts in Hodgkinia -free cicada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o-evolution between endosymbionts and host insects”為題,,發(fā)表于美國微生物學會期刊《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》上,,并在2023年(89卷)第12期封面特別推介,。碩士研究生張聞?wù)転樵撜撐牡谝蛔髡?,博士研究生王佳麗,、黃智和何曉華老師為共同作者,,魏琮教授為通訊作者,。
半翅目的頭喙亞目昆蟲具有典型的刺吸式口器,,它們?nèi)∈车闹参镏焊缓妓衔铮瑓s缺少含氮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,。因此,,這類昆蟲必需依靠體內(nèi)特化的含菌器官——貯菌體——為生長發(fā)育提供食物中或缺的必需氨基酸及核黃素等物質(zhì)。
此前研究表明,,半翅目的蟬科昆蟲體內(nèi)含有兩種專性共生細菌,,分別為擬桿菌門(Bacteroidota)的 Candidatus Sulcia muelleri(簡稱 Sulcia )和α-變形菌門(Alphaproteobacteria)的 Candidatus Hodgkinia cicadicola(簡稱 Hodgkinia )。但在長期進化過程中,,部分蟬科昆蟲的 Ho-dgkinia 被一種類酵母共生真菌(yeast-like fungal symbiont,,簡稱YLS)替代。在缺少 Hodgkinia 的蟬科昆蟲中,,其成蟲體內(nèi)的 Sulcia 分布于貯菌體中,,YLS因適應性較低而只分布于脂肪體中。但近期研究表明,,樂蟬族(Sonatini)的斑透翅蟬 Hyalessa maculaticollis 和網(wǎng)蟬蟬族(Polyne-urini)的胡蟬 Graptopsaltria tienta 及黑胡蟬 G. nigrofuscata 成蟲的貯菌體中也存在YLS,。
圖1 斑透翅蟬及貯菌體的共生菌組成與分布
研究團隊通過對樂蟬族和網(wǎng)翅蟬族的共生菌進行系統(tǒng)研究,,揭示出YLS在這兩個類群的成蟲貯菌體中普遍存在(圖1);貯菌體最初應與脂肪體一樣,,是半翅目頭喙亞目昆蟲的重要免疫器官,,但在長期進化中逐漸演變?yōu)閷iT容納專性共生菌的含菌器官; Sulcia 的基因組雖然保守穩(wěn)定,,但其16S rRNA基因在樂蟬族等部分類群中發(fā)生變異(圖2上),;由線蟲草屬( Ophiocordyceps )致病性真菌演化而來共生菌YLS,其系統(tǒng)發(fā)育僅在部分類群與宿主系統(tǒng)發(fā)育關(guān)系一致,,但整體上差異顯著,,表明YLS在進化過程中分別感染了蟬科不同類群的祖先,而后又發(fā)生新的分化,;在蟬科昆蟲進化中,,YLS取代 Hodgkinia 及YLS相互替代不斷發(fā)生(前者至少6次、后者至少7次)(圖2下),,這應與蟬科昆蟲長期在地下生活(可長達十多年)且成蟲期非常短暫(僅數(shù)周)相關(guān)——土壤環(huán)境有助于它們反復感染,、招募微生物,并與相關(guān)微生物建立共生關(guān)系,。該研究為進一步解析生境,、習性不同的刺吸式口器昆蟲與共生菌協(xié)同進化提供了新信息。
圖2 宿主昆蟲與共生菌 Suclia (上)和YLS(下)的系統(tǒng)發(fā)育關(guān)系比較
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(Grant numbers 32270496, 32070476),。
原文鏈接:https://journals.asm.org/doi/10.1128/aem.01373-23
編輯:劉小鳳
審核:郭 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