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8月12日,,西北農(nóng)林科技大學太陽集團8722網(wǎng)站作物病蟲害監(jiān)測與治理團隊在植物科學權威期刊The Plant Journal在線發(fā)表了題為 “A Puccinia striiformis f. sp. tritici effector inhibits the high-temperature seedling-plant resistance in wheat” 的研究論文,。該研究揭示了胞質類受體激酶TaRIPK介導的保衛(wèi)模型在小麥高溫抗條銹性中的調控作用,闡明了條銹菌響應寄主高溫抗病性的分子機制,。胡小平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,,已畢業(yè)博士胡洋山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,碩士研究生蘇暢,、張悅,,商鴻生教授、李宇翔副教授和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Xianming Chen教授參與了研究工作,。
小麥高溫抗條銹性指較高的環(huán)境溫度誘導產(chǎn)生的一種低反應型抗病性,,具有廣譜和持久的特點。上世紀90年代,,該團隊從我國西北地區(qū)495個小麥品種中篩選鑒定了28個具有高溫全生育期抗病性的品種,,以小偃6號作為高溫抗條銹性的代表品種,對其分子機制進行了長期研究,。
本研究基于前期對小偃6號在溫度調控下轉錄組數(shù)據(jù)的分析,,鑒定出一個在條銹菌侵染及高溫處理后高表達的類受體激酶TaRIPK,在小麥植株中沉默該基因顯著減弱了其高溫抗條銹性,。進一步研究表明,,TaRIPK與小麥中的木瓜類半胱氨酸蛋白酶TaPLCP1互作,并將其磷酸化,,觸發(fā)NBS-LRR蛋白TaRPM1介導的免疫反應,,還發(fā)現(xiàn)條銹菌效應蛋白PSTG_01766靶向TaPLCP1,抑制其磷酸化水平,,并且影響其亞細胞定位,,進而抑制小麥的高溫抗病性。本研究揭示了TaPLCP1同時受到小麥R蛋白的保衛(wèi)和病原菌效應蛋白的攻擊,,在高溫抗病性中發(fā)揮中心樞紐的功能,。
小偃6號小麥高溫抗條銹性中的保衛(wèi)模型
該研究得到了國家小麥產(chǎn)業(yè)技術體系(CARS-03-37)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(31972219,、31271985)與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(2018YFD0200402)等項目資助,。
編輯:劉小鳳
審核:郭 軍